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
更新時間:2025-11-18
點擊次數:34
外泌體凍干粉制備指南
一、外泌體凍干粉基礎認知
1.什么是外泌體凍干粉?
定義: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納米級囊泡(直徑30-150nm),攜帶蛋白質、RNA等活性物質,具有修復、抗炎、抗衰功能。凍干粉通過低溫冷凍干燥技術保存外泌體活性,需與溶媒混合后使用。
2. 核心優勢
(1)高效滲透:穿透皮膚屏障直達肌底,促進膠原蛋白再生。
(2)低免疫原性:來源于干細胞(如臍帶間充質干細胞),安全性高。
(3)多功能性:適用于抗衰、修復、毛發再生等場景。
3.應用領域
(1) 醫美與護膚:抗衰精華、術后修復、疤痕治療。
(2)再生醫學:毛發再生、神經損傷修復等。
(3) 新興賽道:霧化式可吸入外泌體,開辟“呼吸抗衰"藍海市場。
三、外泌體凍干粉的完整工藝流程
整個流程可以分為三大階段:凍干前準備、冷凍干燥過程、凍干后處理。
(一)凍干前準備(預處理)
1.1 外泌體樣本預處理:
置換緩沖液/透析: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。外泌體通常懸浮在PBS或細胞培養上清中,這些溶液中的鹽分(如NaCl)在冷凍和干燥過程中會形成結晶和“液橋",產生巨大的機械應力和滲透壓,導致外泌體膜破裂。必須將緩沖液置換為凍干保護劑溶液。
濃縮:確保凍干前樣本有足夠高的濃度,以獲得理想的凍干粉復溶效果和得率。
1.2 凍干保護劑的添加與混合
(1)目的:在冷凍和干燥過程中保護外泌體結構,形成無定形的玻璃態,防止冰晶和溶質結晶的破壞。
(2)常用保護劑配方(需要客戶優化):
基礎糖類: 海藻糖(首先選擇,玻璃化轉變溫度高,化學惰性)、蔗糖、甘露醇。濃度通常在5%-15%(w/v)。
蛋白類: 人血清白蛋白(HSA)或牛血清白蛋白(BSA),可以提供額外的保護,但需注意引入外源蛋白。
聚合物: 葡聚糖、聚乙烯吡咯烷酮(PVP)。
混合: 必須確保保護劑與外泌體懸液充分、溫和地混勻,避免產生氣泡和剪切力。
(二)冷凍干燥過程
2.1.分裝
將混合好的樣品分裝到西林瓶或凍干瓶中。建議使用低蛋白吸附的凍干瓶,并控制裝液厚度,通常不超過1-1.5cm,以保證干燥效率一致。
2.2 預凍
(1)目的:將樣品全部凍結,形成有利于升華的冰晶結構。
(2)方法:
程序降溫法(推薦): 使用凍干機的程序降溫功能,以可控速率(例如-1℃/min)緩慢降溫至至少-40℃~-50℃,并在此溫度下保溫4小時以上。這有助于形成大小均一的冰晶,減少對外泌體的損傷。
快速凍結法: 直接將樣品放入超低溫冰箱(-80℃)或液氮中。此法冰晶細小,但可能導致部分樣品熱應力。
(3) 關鍵:確保樣品全部凍實。
2.3一次干燥(主干燥/升華干燥)
(1)原理:在真空下,使冰直接升華為水蒸氣。
(2)參數設置:
真空度:通常設置在10-100 Pa(0.1-1.0 mbar) 范圍內。精確的真空度需要根據產品的共晶點溫度來確定。
隔板溫度:緩慢升溫。起始溫度可設為-40℃至-30℃,然后以非常緩慢的速率(如0.1℃/min)升高,最高不要超過0℃。升溫過快會導致樣品塌陷、融化或起泡。
(3)終點判斷:一次干燥的終點非常重要。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判斷:
壓力升高法(PRT):短暫關閉凍干箱和冷阱之間的閥門,觀察箱內壓力在特定時間(如30秒)內的上升速率。當速率低于某個閾值(如1-2 Pa/30s)時,表明絕大部分冰已升華完畢。
樣品溫度趨近于隔板溫度。
2.4 二次干燥(解吸干燥)
(1)原理: 去除通過氫鍵等作用力吸附在物料上的結合水。
(2)參數設置:
隔板溫度: 緩慢升至一個較高的溫度,如 +20℃至+30℃。對于敏感的外泌體,建議從低溫度開始摸索(如20℃)。
真空度:維持在一次干燥時的真空度或更低。
時間:通常需要4-10小時,具體時間取決于樣品量和殘留水分要求。
(三) 凍干后處理
1.充氮/惰性氣體破空:干燥結束后,在出箱前向凍干箱內充入干燥、無菌的氮氣或氬氣,以替代空氣。這一步是為了防止空氣中的水分和氧氣影響產品穩定性。
2.壓塞與密封:如果使用西林瓶,在真空或氮氣環境下進行壓塞。然后迅速用鋁蓋密封。
3.儲存:建議在-20℃或-80℃ 下避光長期儲存。凍干粉在室溫下短期穩定,但長期穩定性需驗證。